科技研发平台

2019-12-16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博士科研创新中心

南昌高新区产业科研平台


1)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2年10月经国家博管办批准成立。工作站围绕重点发展的领域,精选博士后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开发工作。通过与各流动站合作,博士后站累计招收清华大学王晓东博士、江西财经大学朱星文博士、南昌大学谢奉军、龚国平、黄蕾博士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志龙博士等6人,完成课题6项,获得授权专利9件,发表论文11篇,形成论著1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

马志龙博士的《中央空调节能全局优化研究》为公司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该课题紧扣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主题,通过监控建筑物中央空调的运行,运用全蕴涵推理机制、模糊规则参数的智能学习与规则提取方法、基于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空调系统辨识等方法以及短时空调负荷预测算法,实现中央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最优控制方案。该成果在泰豪ECS中央空调节能控制产品中得到实现,并在武汉洪广大酒店改造项目中应用,经行业内专家现场验收,综合节能率达到了20%。

2)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3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批准设立,2009年12月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自建站以来,通过博士在站及其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公司整体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全方位提高,公司人才队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工作站遵循资源共享、平等互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依靠公司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结合公司专业性强、科研基础好、国家授权多、国际合作广泛等特点,根据学科建设及课题研究需要,在博士后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精选人才,使用选才、育才、用才一体化,为博士后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科研、生活环境,建立了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机制,保证了高水平项目的研发,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公司为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效益稳步提升。

工作站自2010年以来,共招收博士13名,目前出站9名,均获得博士后证书。博士在站期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个人专利15项。

3)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隶属于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设站以来,为公司的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促进公司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公司充分借助博士后研究平台,发挥博士后人员在科研中的突出作用,发挥产、学、研、用结合的优势,通过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技术创新模式,以临床检验仪器生化分析仪为重点,攻克了若干关键技术;以开发实用型、普及型产品为突破口,研制出TC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临床检验设备,形成独有核心技术群及其产品,占领了市场;并建立了合理完整、高低搭配的医用仪器设备产品群。

博士后工作站共有1名博士后进站,2009年4月,刘国栋博士进站并确立了《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系列血液和生化常规检验产品的产业化》及《新一代高性能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研制及配套产品性能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两个课题,在两年多的努力,研究开发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共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个。

4)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科研工作站

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于2007年成立。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作为博士后工作的中心环节,重视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同时借助公司的江西省电子政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南昌市商业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氛围。

工作站经过10年的发展,先后有6名博士后入站,在站期间他们在研究博士后科研课题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公司的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国家创新方法示范项目和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工作站一直注重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在站博士后全面服务于企业创新和技术领域前沿的项目,并在项目中担任主要的岗位角色,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项目的科技研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正邦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正邦集团自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在江西省人保厅博管办和南昌市人保局专家处的关心指导下,在北京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大力支持下,以及企业博士后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正邦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共招收了4名博士进站,共计完成项目论文20篇,独立获得并完成国家和省博士后基金择优资助等项目各4项;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在研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共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其中已完成4项,在研的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正邦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与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流动站共同培养第三批刘高福博士,已完成90%的课题任务,并完成对正邦集团相关下属企业—正邦(上海)山林食品有限公司调研,并作为案例编入中国企业名牌建设与发展论文之中,获得社会的好评。2017年10月邀请中国博士后服务团成员冯海炜来企业对接和指导正邦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技术研讨,开拓了企业视野,成就了产学研合作,得到有关猪场的好评。

工作站的课题都是以正邦集团的业务发展为需要而设计,为正邦产值从156亿元发展到如今700亿元的产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7年正邦集团已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第238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0位。

6)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利用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博士后开展公司发展战略、产业升级转型及生产经营实际需求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借智引力,柔性引进合作导师、技术专家指导公司科研和技术攻关。先后引进进站博士7人,引进合作院士1人,已出站3人,出站后留本单位的博士2人。通过项目的合作开发,柔性引进的外国专家4人、知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5人,博士6人。主要的合作院校有中科院电工所、中科院上海微信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

经过努力,科研成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分别获得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省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在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了重大的关键技术及疑难课题,为公司经营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科研所形成的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论文16篇。

7)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8月批准设立的,目前实验室总计面积1300余平米,各类检测仪器设备300 余台,工作站的人均实验面积、实验室规格、实验设施等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相关研发成果包括专利、论文等。LED路灯和LED隧道灯已经规模化生产并销售。

工作站共进站1位博士。工作站于2017年1月引进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进站工作,同年4月举办博士后开题报告会,随后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自镇流LED光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自镇流LED光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过半,2018年着力于产品的结构研发设计,以及样品试制、性能试验、产品优化等。并于明年开始小规模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直至最终达成产业化应用的目标。

产品预期将产出1-2项专利,1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1-2篇论文等科研成果。

8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3年9月批准成立的。有2位博士后在站研究,陈振华博士后研究的课题是《弹簧扁钢典型缺陷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汪志钢博士后研究的课题是《国外高品质弹簧钢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二位博士后研究课题都是围绕方大特钢战略产品弹簧钢开展的,目前课题都正常开展。二个项目的成果对方大特钢弹簧钢发展规划制定、生产技术、产品开发、提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弹簧钢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汪志刚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9批面上二等资助, 2016年度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三等资助,以及省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一种低温轧制高强弹簧圆钢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发表了5篇论文。

陈振华博士后获得了2015年度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一等资助,省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一种层片状缺陷分布的超声三维成像检测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发表了8篇论文。

9)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1年3月由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同年11月,在江西省人力资源保障厅的直接指导下,洪都博士后工作站举行了揭牌仪式,同时接收首批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两位博士进站。建站17年来,先后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进了19名博士进站工作,现有在站博士3名,出站博士16名。我公司每年都有博士后科研课题立项项目,目前已开展了19个科研项目,完成了16个科研项目,涉及飞行器设计、控制、制导、复合材料和物流电子商务应用等多个专业领域,并都通过评审达到了预期的科研目标,为型号的研制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16名博士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了70多篇论文,受理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并获多项部级成果奖励,累计为公司培养了70余名技术骨干人才;博士出站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其中5名博士出站后留在洪都公司担任重要职务。

洪都博士后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开拓进取,迅速发展,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不断加强联系,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联系。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和江西省人力资源保障厅等上级机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公司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工作站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光荣称号,2011年被授予江西省“优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光荣称号。

10)江西博微新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博微新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5年9月,经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建立,并授予江西博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铜牌2016年、2017年先后招收江西财经大学和南昌大学的两位博士进站,在站博士2人。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建设较为完善,建立了一套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适应公司实际发展的制度,推动博士后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3项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分别是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环保水质预测模型研发项目成功立项洪城海鸥计划、环境水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究项目获立南昌市重大科技公关项目和配电网工程设计技经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批南昌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扶持资金技术攻关项目。

11)中广核贝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广核贝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11月,在站人数1人。吴方君副教授于2017年7月19日进站。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基于测试工作量感知的软件缺陷研究。合作培养流动站为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吴方君在2017年11月完成了开题报告,项目研究完成后可辅助服务公司已有软件系统产品,如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系统V1.0、监管区域管理系统V1.0、检验检疫监管系统V1.0、放射源监控系统V1.0/V3.0、应急资源网格化管理系统V1.0、群众文化数字服务平台V1.0、人口网格化管理系统V1.0、全员人口信息系统V1.0、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V1.0、人口健康信息平台V1.0、计划生育服务平台V1.0和人口辅助决策分析系统V1.0等的软件测试和后期维护,经济可行性高。

12)江西省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省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5年9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省科学院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昌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多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签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科研人才协议。目前在站博士后5名,已开展4个科研项目,涉及林木遗传育种、水污染处理、金属材料科学等专业领域。

(13)江西国泰民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由国泰集团2018年获批设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以传统民爆领域为基础,开发民爆器材与爆破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保持企业稳定经营。以消防、汽车安全系统、军民融合等新技术和新业务领域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辟企业经营新产业,实现企业跨越式增长。

目前,工作站已建有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及民爆器材、爆破工程技术、油相材料、金属3D打印等技术领域;研发团队达200余人,其中行业专家库专家3人,省“百千万”跨世纪省级人才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名,博、硕士学历26人,是一支年轻化、高水平、高素质的研发队伍。近五年来,公司承担了国家级、省级项目5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优秀新产品12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成功开发省(重点)新产品17项,在研项目2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261件,授权专利208件,取得软件著作权23件,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研发平台拥有包括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仪、JGY-50Ⅲ静电感度仪、HS150数字超声波探伤仪、NUBOX-8016爆破振动监测仪、STA-200同步热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业雷管参数综合测试系统、NK-5000金相显微镜、AA320N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CDX-Ⅲ磁粉探伤仪、电子天平等实验室等各类实验设备200余台(套),可供研究开发使用。

今后,工作站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传统民爆产业为基础,开发民爆器材与爆破技术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民爆产业;同时大力开拓消防、汽车安全系统、军民融合等新技术和新业务,实现企业跨越式增长,引领、推动行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14)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于20139月获批设立。目前实验研究及办公场所6600余平方米,共有30余间现代化专业实验室以及本草添加剂精提研究中心。拥有100余台(套)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大型仪器设备50台(套),仪器设备原值一亿余元,能够满足卷烟产品研发各个领域的研究需要。投资6000余万元的现代化 金圣香精提中心的建成,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中试放大研究平台。

工作站共前后进站2名博士。夏书芹博士在站时间为 2015 5 月至 2018 5 月,研究课题为金圣本草香精油微/纳米胶囊的研究。其在利用脂质体包埋提高肉桂醛稳定性、抑菌快速长效性和机理方面有创新,该研究成果为金圣卷烟品质提高和品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在站期间共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件。目前在站博士后1人,李瑞丽博士,20182月进站至今,是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与郑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联合招收的。课题是Maillard反应精细化产物的制备、表征及加香作用的相关研究。目前围绕Maillard反应模型体系及精细化制备进行了研究,预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SCIEIISTP收录或中文核心论文3~5。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撰写学术论文2篇,均处投稿在审状态。

(15)江西恒大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西恒大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大高新)创立于1993年,总部设在南昌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现有七家控股子公司,是国内综合性工业设备防磨抗蚀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工程服务的龙头企业。2011年6月21日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股票简称:恒大高新,证券代码:002591。

公司2006年向国家人事部提出申请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并获批准,当年5月由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牌,江西恒大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6年建站以来,陆续引进8名博士后,工作站始终是以培养和使用相结合,要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的指示精神为发展基础,按照国家和省、市、区各级行政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根据恒大集团的产品研发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产学研联合等各种科技平台,进行具备高尖技术含量和深远社会影响的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并努力实现其产业化。

恒大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已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站的管理及工作人员2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人,硕士及其以上学历13人),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主持或参与科技项目18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项目4项,授权专利7项,在各级杂志刊物发表论文共计41余篇。

目前,在站博士后已完成非晶喷涂防磨丝材研发高温封孔剂类产品研发两个项目课题,正在开展面向集成供应链的项目驱动型企业精益采购物流体系构建镍基耐氯腐蚀涂层设计及腐蚀机理研究项目课题的研究。


1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于2014年11月经江西省委组织部与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研究方向为智能电力领域,合作院士是来自清华大学韩英铎院士,他的团队成员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柴建云教授、王善铭副教授、郑泽东副教授、陆超副教授、曹军威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的高文胜副院长(教授)。工作站主要建设任务是由院士及其团队协助泰豪科技开展智能电力领域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泰豪科技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重点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泰豪科技的平台,将院士及其团队的技术成果转化;院士及其团队协助泰豪科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韩英铎院士团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规模化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技术三大领域。建站以来,工作站承担实施了5个项目(包含2项子课题)。实现技术突破5项;获专利授权4项、受理9项;获省级奖励1项;引进博士、副高职称以上4人;培养硕士以上自有人才11人。工作站申请实用新型专利9项,其中4项获得授权;申请的4项发明专利获得受理。

2)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成立于2014年6月,并于2014年12月获得江西省科协和省委组织部批复。目前院士工作站目前进站院士2名,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分别引进团队成员8人和10人。工作站成立以来双方合作项目8项目(其中已经完成5项),其中1项获得江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院士工作站建站以来实现技术突破2项,分别是仔猪肠道健康技术和大豆抗营养因子技术;转化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8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100万元;获专利授权或受理56项,其中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获省、国家奖励各1项,其中2015年与李德发院士联合申报的《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营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作站在人员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24其中多人被公司聘为中高级以上职称。

建站以来院士工作站建设经费2600余万元,目前重点实施的项目《猪全程低抗生素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实现技术突破1项、转化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1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000万元;申报国家专利2项;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硕士、博士以及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人选各1人。

3)北航江西通航研究院院士工作站

北航江西通航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建站时间为2014年11月,院士工作站旨在依托江西省航空大省的有利地域优势、利用技术向产品转化的便捷条件、发挥北航的技术优势,以刘大响、陈懋章、钟群鹏、李椿萱四位院士联合组成团队,制定了以北航航空推进理论与技术优势学科同地方产业密切结合的长远发展规划,立足市场潜力巨大却又难以列入国家重大型号发展的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最大程度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现状、以市场为牵引、继承和创新有机融合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道路, 推进江西省通航产业全面发展。

院士工作站成立后,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推动了“10kN推力涡扇发动机改型研制”项目的立项,牵引了北航WP11C落户江西制造的契机,促成了WP11C在3吨级无人机系统上的配机应用。这些工作以北航WP11C发动机的工程应用为技术基础,注重航空发动机技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开展10kN推力的11D涡扇发动机改型研制,初步探索大涵道比11F涡扇发动机的技术方案,以期通过本项目的研制形成发动机系列产品,改变国内通航没有自主动力的市场现状。

4)江西尚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该平台由江西尚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建立,江西尚通通过引进张钹院士团队及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秀骨干建立院士工作站。通过提供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技术条件,建立一个领先的面向中小企业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AI)研究与应用创新平台,提升我省乃至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促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工作站在北京、南昌二地分别建立了研发基地,购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北京研发基地共有40人,以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教师为基础,尚通派出15名优秀开发工程师加入工作团队,负责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双地联动的研发基地体系既有效地利用了北京优秀人才集中的地域优势,也通过与南昌研发基地的联动,迅速获得市场的信息反馈,加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进。张钹院士团队安排核心科研骨干担任研究员,共同完成核心技术的验证和市场化推广工作。

《车联网大数据架构研究》项目通过尚通院士工作站与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项目一期基于车联网应用下处理百万级连接基础下的大数据构架的技术瓶颈。

5)江西航天科创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江西航天科创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于2016年12月获批设立,院士工作站定位为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军民融合的前瞻技术研究高地,聘请了3位院士,分别是刘永才,庄松林,张广军,同时还聘请了20余位专家和教授,拥有强有力的智力资源。

工作站根植于航天科工,背靠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服务优势。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将能够有效的实现光电智能交互式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信息化核心技术及军用无人机核心技术的基础技术及应用技术,环保领域、自主可控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发。针对目前国内各领域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以及公司在信息化自主可控领域的发展现状,由院士团队负责对信息化自主可控领域的关键技术点进行研究,解决目前自主可控领域的难点,并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自控可控领域的发展,为未来实现完善的、安全的信息化自主可控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保证未来企业在环保领域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实现完全的信息化自主可控发展,为国家环境健康发展、信息安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立于2016年,自建站以来,引进中国工程院钱旭红院士及其团队成员5名。钱旭红院士,曾先后入选或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科技精英,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 5位团队成员分别为山东省轻工业协会副会长朱维平教授、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洪林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肖伟烈研究员、二军大学药学院药学单磊教授和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鄢丹教授。

实施项目2项,项目名称分别为“JBS产业化过程中去除重金属技术指导”和“SLC产业化过程中去除重金属技术指导”,其中已完成1项。目前已实现技术突破1项;转化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1项;暂时未获得专利授权;截止至2017年9月,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700余万元,销售利润310余万元;培养了硕士2名。

7)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院士工作站

该院士工作站由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经南昌市科协批准成立。工作站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背景需求为牵引,强化院士项目的计划进度和组织管理。公司总师牵头制定详细课题工作计划及研究方案,组建联合攻关队伍,大力推动跨学科、跨系统、跨地区的联合与协作,集中双方优势科研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争取一批技术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加快产业转化。

按规划、分阶段地组织开展项目合作是保障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途径,切实帮助企业突破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先后签订的合作项目有“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研究”、“高机动和大过载条件下飞行安全监测和预防技术研究”、“热塑性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技术研究”等。

工作站有57人,其中研高19人,特级试飞员1人,高工15人,工程师21人,助工1人,团队能力素质高。依托工作站,公司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成效显著。院士项目研究获航空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壹等奖一项,申请发明专利34项,项目团队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蹇锡高团队获得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金奖1项。

8)江西省科学院院士工作站

江西省科学院院士工作站,于2014年9月经江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正式成立。工作站按照“政府推动、院士参与、项目合作、建站管理”的思路,重点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印遇龙院士团队。成员共21人,其中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成员9人,江西省生物资源研究所科研骨干12人。以动物肠道微生态调控与健康养殖为主攻方向。团队获得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称号(2018-2020)、“江西省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工程实验室”称号。研发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普利醇”和“微生态发酵非粮全价牛羊饲料”两项产品在乐平市、修水县等地与企业共建示范基地3个,培育上市企业1家。

李永舫院士团队。成员共14人,其中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成员5人,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科研骨干9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导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材料、LED稀土荧光粉、有机硅太阳能封装材料、纳米加氢催化剂、光催化剂等。团队研发的“纳米材料去除饮用水中重金属离子”技术转让给江西书源科技有限公司。

建站以来,合作实施项目13项,其中签约入站项目5项,新增项目8项。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EI收入12篇。

9江西恒实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恒实股份院士工作站于2018年11月组建,依托江西恒实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领衔的强大科研团队刘嘉麒等7位知名岩石地球化学、地质环境、材料等专业方面的专家组建而成的南昌市第一家监理行业企业院士工作站。恒实股份依托院士工作站主要围绕玄武岩纤维材料开发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两个科研重点进行研究,成立以来,恒实股份为院士及其团队提供保障条件,

院士工作站办公、科研地点设在江西恒实建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楼(各项设施已完成),作为院士工作站办公场地,招待所、食堂,为院士工作站科研人员提供了生活便利;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服务小组,成员包括行政部、财务部、技术部等工作人员,对后勤保障、项目、经费支持提供了有力支撑;结合院士工作站工作实际,为院士工作站提供充足的试验所需的场地和设备,落实院士进站工作支撑条件和稳定的经费支持。公司依托院士工作站主要围绕玄武岩纤维材料开发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两个科研重点进行研究,成立以来进行的主要研发项目:

.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工艺,研究玄武岩纤维的开采成本,玄武岩是一种火山喷出岩,是地球上贮藏量最大,分布面非常广的矿产。玄武岩大多裸露易于开采,矿石的价格非常低,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碳纤维极度短缺、价格昂贵而且国内碳纤维基本依赖于进口;

.研究玄武岩纤维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玄武岩纤维抗拉强度高,同时耐酸又耐碱,与混泥土有着基本相同的成分,密度也接近,所以玄武岩纤维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好于其他的增强纤维,可以代替钢筋作混泥土建筑结构的增强材料,不仅能提高建筑物的强度,还能大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它能从根本上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物质量,增强抗震加固、抗冲性、防火安全性、吸音、消音和保暖节能的效果。总之,公司将继续依托院士工作站平台,利用技术基础,人才基础和资源基础优势,以院士工作站建设为抓手,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发挥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促进公司创新工作适应形势,创造新业绩,加快对玄武岩纤维材料开发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的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大地贡献。

(10)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创电子”)与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签订《院士工作站项目合作协议书》、同时引进了金国潘院士的8名团队成员,并于2018年10月正式授牌成立“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将进一步激发了联创电子技术创新能力与新产品研发能力,并为联创电子创新人才队伍注入新的力量。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共合作实施项目2项(其中已完成1项);实现技术突破1项;转化院士工作站科研成果1项;、受理8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0万元;培养硕士1人、引进硕士1人。

2019年公司按照科技创新思路,重点围绕“面向消费电子应用的三维结构光建模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产业化研究”开展工作,研制出的LH009 3D激光准直镜头能实现焦距稳定及适用于不同的温度场合;且在同样尺寸的激光发射器下,系统的焦距更大,视场角更小,更有利于3D结构光的算法实现。本项目的研发完成使公司在3D结构光研发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院士工作站有明确的创新奖励机制,对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团队及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鼓励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以此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联创电子乃至相关行业及地区的科研发展水平。

11)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2018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陈晔光院士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名称为:人工智能类器官大数据生物样本库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同年,依托此项目获得南昌市科协和市组织部联合授予南昌市院士工作站荣誉。公司硬件设施齐全,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公司拥有一个GMP标准实验研发基地,面积达1900平米,在2018年获得“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质。在技术方面,我们具有独特系统的类器官培养技术、先进的PROTAC技术和端粒技术。PROTAC新药研发项目入选江西省委第一批双千计划。在人才方面,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院士、新药研发专家、临床科学家、投资银行家和现代企业家共同创办,公司核心研发人员具有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学习经历,在世界知名药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并在医药和肿瘤学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和诸多成就的一流人才。公司多名人才被认定为南昌市高层人次人才。公司现有人员53人,直接从事研发人员19人,占比35.84%;博士研究生7人,占比18.87%;硕士研究生6人,占比11.32%;本科以上人员47人,占比88.68%。公司各部门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职能齐全并高效运转,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公司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持。

12正邦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正邦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是2014年11月3日由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正邦集团院士工作站设立公司院士工作站管理委员会,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担任委员。管委会的主要职责(1)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制订引进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总体规划与政策;(2)审批科研课题方向、经费筹措及使用等重大问题;(3)监督和院士工作站的动作情况,听取院士工作站的年度工作汇报。正邦院士工作站科技管理制度和为院士服务管理制度,主要设立了以下管理机构:(1)院士工作站管理办公室;(2)种猪繁育与推广实验室;(3)种猪营养研究室;(4)生猪疾病防疫研究中心;(5)动物营养分析试验测试中心。工作站配套齐全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院士工作站主要从事畜禽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工作站将紧紧围绕国家生猪产业发展目标,建立种猪生物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试验生产和产业化应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为大力发展我国种猪产业,建设世界领先的种猪育种和生产基地;建立以生猪育种院士工作站为研发基地、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转化基地和行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阵地,为现代养猪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公司计划用两年时间进一步完善院士工作站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综合科研办公大楼,拥有种猪育种研究室、种猪营养研究室、种猪繁育与推广实验室、分析试验测试中心。测试中心配备各类配套齐全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另外,依托公司专家楼为院士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及生活津贴。院士工作站建站所需的资金将从公司的营业利润中筹得,计划第一年投入50万元建设院士工作站;第二年根据项目发展需要增加投资至100万元;正邦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为院士工作站的顺利建成提供了资金保障。

13江西畅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

江西畅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于2018年9月设立,自建站以来,与沈昌祥院士及其团队共同密切合作,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思路,重点围绕可信计算和自主可控体系化研究与应用开展工作,推动解决政府信息化涉密安全体系结构研究、及涉密行为可信检测、研究可信技术在应用领域的产业落地等方面技术难题。

2019年工作站参与了年度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并于2019年7月在南昌高新区顺利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信息安全博士论坛,为国内信息安全领域学术界精英与知名厂商提供科研探讨与技术成果转化的互动交流平台,为我省信息安全发展建设培育具有理论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

工作站将持续开展江西省主动免疫可信计算3.0、江西省自主安全可控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2.0技术研究,积极参与我省安全可控项目建设,为我省信息安全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公司于2016年12月1日,经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申请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始,就进行了相关工作的展开。目前虽然还未招收博士后,但公司已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南昌市院士工作站,直接从事光学、光电系统研究的人员有150余人,已经在培养优秀的研究人员作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团队的梯对人员或后备人员,博士后人员已经在招聘中。同时开展省、市级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工作,为博士后进站提供项目支撑。

2江西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江西尚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于2017年10月批准设立的。目前研发场地约850平方米,按照智能化 3A 标准,建立了专门实验室,并配备了HP机架式服务器、工控机、电脑、网络交换机等硬件设备,为项目开发的模拟、运行、测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保障。

公司一直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和科研投入,且拥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开发管理流程体系,良好的符合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的软、硬件条件,以及承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开发经验。

《车联网大数据架构研究》,完成了车联网大数据架构从百万级向千万级演进的研究过程。新的架构中,使用了Storm和Spark实现双流式计算方案,利用Storm的计算性能和Spark的计算吞吐量解决了极大数据量下的在线计算难题。

项目预期将产出软件著作权三项、专利一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一项等科研成果。


1江西珉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博士科研创新中心

江西珉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博士科研创新中心是中共南昌市委组织部、南昌市人社局于2019年3月批准设立的,目前创新中心面积1500余平米,各类研究设备仪器50余台套。相关研发成果包括专利、论文等。

目前珉轩博士科研中心有1位博士。中心于2019年11月22日引进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博士进中心工作,预计在2019年12月2日举办博士开题报告会,随后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多源异构大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本项目从大数据的4V特点出发,构建多源异构大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基于构建的大数据平台开展多源异构的数据统一表示、数据清洗、知识融合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该项目预期将产出2项专昨,1-2篇论文等科技成果。

2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博士科研创新中心

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博士科研创新中心是中共南昌市组织部、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8年批准设立的首批博士科研创新中心,目前实验用房占地面积2922 m2,建筑面积7744 m2,拥有较为齐全的科研设备,涵盖了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性能表征和装备制造等方面,大型设备总台数300多台套,包括有世界最先进的元素微量分析仪SIMS一台、MOCVD装备3台、电子束蒸发台2台、PECVD设备2台、ICP干法刻蚀机2台、磁控溅射台1台、晶片键合机2台、二次离子质谱仪1台、原子力显微镜1台、X射线双晶衍射仪1台、PL-Mappinp 1台、量子效率测试系统1套等。相关研发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中心共进站1位博士。工作站于2019年8月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毕业博士进站工作,随后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硅衬底全组分InGaN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其光伏特性研究,高质量高In组分的InGaN材料的生长非常困难,目前InGaN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在0.5%到3%之间,尚处于研究阶段。该研究采用等离子辅助分子束外延技术,在Si衬底上高质量全组分InGaN薄膜,有望实现InGaN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快速提升。



(一) 生物医药产业平台


1、研发平台


1)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是由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 2002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中药现代提取技术、精制纯化技术、中药成型技术,以及新剂型、新给药途径和新辅料应用等制剂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建立了中药药化及工艺研究、中药制剂与新型给药系统、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体内过程评价、中药新辅料应用、中药化学对照品研发、中药养生与健康产品开发等技术平台;拥有中药泡腾片、分散片、双相胶囊等一批中药新剂型、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了中药脉冲给药、结肠定位给药、缓控释给药及促崩、防潮、掩味等制剂技术,掌握了中药生产中的沸腾造粒和包衣过程的智能控制技术、中药防粘冲压片技术、大孔吸附树脂痕量检测和生产应用技术、多功能胶囊机多次填充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中心拥有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Zeta电位及纳米粒度分析仪、动物血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动态轴向制备系统、小鼠IVC系统、气相色谱仪、薄层扫描仪、快速中压制备系统、实验型包衣造粒机、高分辨质谱仪(进口)、waters G2-SI、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进口)、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肼复合型质谱联用仪(进口)、小动物光声活体成像系统(进口)、流池法溶出仪(进口)等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40多万元,拥有相关专业图书资料近两万册。

中心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和“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4项,开发新药及保健食品70多个,获得各级政府科技奖励26项。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41件(其中发明专利130件),获得专利授权75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100余篇。

中心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中药现代提取技术、精制纯化技术等,以及新剂型、新给药途径和新辅料应用等制剂技术的工程化研究等。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实验室面积达6000平米。截止2017年底,公司拥有职工107人,其中中国药典委员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省特贴3人、博士生导师6人,博士学历31人,硕士29人 。


2)人源性蛋白类生物药品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西)

该平台由江西浩然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搭建,2017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的建设任务是针对人源性蛋白类生物药品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尿资源的综合利用,改进用药方式并提高产品质量,对产业的带动及创新带来了积极作用,通过创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蛋白纯度,减少杂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了使用者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通过充分利用尿液资源,联产多种蛋白药物,替代传统工艺,既降低生产成本也减少了过程中化学品的消耗,保护了环境;通过创新药物新剂型,既改善患者顺应性,也提高了临床疗效。

生产的产品包括尿激酶、胰蛋白酶抑制剂、尿促卵泡素、绒促性素、尿促性素等,市场已经覆盖到欧洲、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凭借产品的质量及价格优势,尿激酶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0%以上,绒促性素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公司已经与珠海丽珠药业、广东天普制药、南京南大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产品质量已经得到IBSA.SPA、GentiumSPA、瑞士SERONO、印度UNI-SANKYO、日本持田制药等大型制药企业的认可,在行业内位于领先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力。

利用江西省蛋白类生物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尿蛋白药物制造研究基础条件等科研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尿蛋白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尿蛋白药物仪器分析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原江西省蛋白类生物药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建设,总投资7900余万元,其中已完成投资3760余万元,计划新增投资4200余万元。项目已规划用地10600平方米。项目计划建设“蛋白纯化技术研发平台”、“原料药中试平台”、“创新制剂研发平台”、“药物分析检测平台”等。


3)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江西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2015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对制约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及中药、化学药、天然药、保健食品等创新品种开发进行研究。

实验室集成了江中集团科研中心、江西本草天工创新药物研发团队、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大型精密仪器服务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实验室拥有一支以高级研究人员为核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研发团队,其中有中国药典委员2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名、省特贴专家2名、高级职称22名和博士16名,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实验室在中药节能降耗制药设备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解决了企业在中药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技术难题,使中药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实验室专注于服务企业和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尤其是创新药物和制药设备研发服务方面在全国享有盛誉,先后完成100余个新药和相关产品开发,其中健胃消食片、肠炎宁片、参灵草口服液、初元等19个单品种销售额超亿元,完成双出料高速压片机、智能型包衣机和智能型沸腾制粒机等17种制药设备的研制。

实验室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杰出人才作为实验室客座教授。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和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打造创新药物和先进制药设备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引领阵地,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师范大学建立,2012年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培养一流人才、推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该中心在“江西省碳水化合物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拥有各类研究开发及检测设备330余台,承担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已获得资助经费3000多万元。获批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还获得10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     

碳水化合物是化学与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及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在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单糖化学合成是糖化学合成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兴领域。

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着力解决我国单糖化学及相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单糖化学合成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平台和糖基化合物、精细化学品的产业化基地,有力推动全国单糖化学合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江西师大在单糖化学合成领域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人才结构好、创新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在工程化、分析测试手段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拥有配套设施齐全的产业化基地,取得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并得到了实际应用,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示范型道路。


5)江西省羊膜库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搭建,2017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是国内首家以研发、生产、销售生物羊膜为产业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心现有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按照国家现行的2010版GMP硬件标准要求验收合格。整体区域分为实验控制区、B级洁净区、D级洁净区,含样本接收、细胞计数、细胞制备、细胞培养、质量控制、细胞冻存等功能区域。工程中心自成立后投资300多万用于购置全自动活细胞观察站、流式细胞仪、二氧化碳培养箱、气相液氮存储罐、生物安全柜、倒置显微镜、冷冻离心机、液氮供给罐、超低温保存箱、细胞计数仪、医用冷冻冷藏箱、超纯水机、-40℃低温保存箱、医用冷藏箱、普通显微镜等多项专用设备。中心有博士1名,硕士4名,本科12名。


6)江西省靶向给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2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弘益药业在南昌高新区建立了新药研究成果转化基地,是一家具有中药及天然药物原料药、化学原料药、口服固体制剂、粉雾剂生产和销售资质的创新型中小生物医药公司,同时还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承担药物技术成果转化任务,已形成中药提取、化学合成、片剂、胶囊剂、滴丸剂、干混悬剂、颗粒剂、吸入粉雾剂规模化生产能力。

平台主要开展Rev蛋白新靶点抗HIV药物及基于NF-κB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成药性研究和经肺、鼻、皮、结肠、配体等靶向给药技术及创新药物研发,建立靶向给药关键技术平台和产业基地,打破国外专利垄断,形成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布局,培养优势靶向给药技术及药物创新团队,建成装备先进、技术完善、功能配套、人才聚集、开放共享的靶向给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加快靶向给药技术及药物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申请专利295项,其中含PCT申请7项;取得的专利授权有9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项;制定国家药品标准50项,新药成果转化率100%,专利实施率66%。

通过项目实施,开展化药类新型抗HIV和抗肿瘤新药药性研究、新型粉雾剂临床前研究、透皮贴剂筛选研究及新型粉雾剂产业化研究和产业转化,促进转变我国医药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维护我国医药战略安全。


7)江西省土壤微生物修复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位于南昌高新区,占地约80亩。2009年7月,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整合技术发展优势,更好地保护和提升品牌价值,注册成立了江西天意生物集团,母公司为江西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江西新太阳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江西家之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合善园国际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公司是国内首家引进日本EM 技术的微生物制剂生产企业。主要从事有益微生物在农业种植、养殖、环境保护和人体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运用推广工作。

主要建设任务是研究开发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与生态保护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具有市场价值的重要环境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开发和系统集成,推进其产业化。建立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新技术试点工程或示范工程,发挥对行业的技术扩散、辐射作用。进行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工程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工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中心拥有较好的实验、检测条件,配有生物信息系统、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析仪、毛细管电泳仪、超纯水系统、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压灭菌器、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多台、分子筛分离机、电脑网络办公系统、细菌培养系统、组织培养系统和细菌发酵系统等仪器和设施。


8)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该平台于2006年经江西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江西江中制药厂,创建于1969年10月,系江西中医学院的校办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成为集新药研发、生产及销售三位一体的全国知名的大中型制药企业。“江中”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其品牌价值140.85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医药价值品牌三强。公司拥有全国知名的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复方草珊瑚含片、初元营养液、参灵草口服溶液、亮嗓胖大海清咽糖、可纯咀嚼片及博洛克等主导产品。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GMP认证,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等相关认证,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作为江西中医学院校办工厂,与江西中医学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江西中医学院许多知名的专家、教授均是中心的研究顾问,这是中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智囊团。同时江西中医学院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中心开展了与江西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名。公司同时作为江西中医学院的实习基地,进一步密切这种产学研的合作。

中心主要围绕建立剂型技术平台、质量标准平台、在线监测平台展开工作。中心成立以来,已承担国家863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农村计划领域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江西省科技计划30余项。


9)江西省新型释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0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口服、注射、透皮、吸入释药新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开发,建立口腔内快速崩解的片剂、粉雾剂、纳米粒关键技术平台,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培养新型释药科技生产型人才队伍,构建新型释药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型释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

平台研发的项目获得江西省和南昌市科技进步奖共2项,已完成新型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产业转化研究,噻托溴铵原料药和粉雾剂生产车间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GMP证》,并已上市销售。开展利巴韦林吸入粉雾剂、妥布霉素吸入粉雾剂、尼麦角林鼻粉剂、ACA纳米粒药学研究。

中心主要成员3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5人,技术工人4人,中心人员的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新药研究开发,组建了一支以新型释药技术为核心的化学药物研究开发优势创新团队。


10)南昌市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新世纪民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建立,2011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有高级职称10名、博士5名(海外留学背景1名,博士后2名),形成了一支以高级研究人员为核心,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研发团队。近年来,研发中心为兽药企业培养了博士、硕士、本科以及专科人才20多名,为兽药行业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中心承担了包括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10项,完成项目验收、鉴定和科技成果登记5项,开发新兽药3个,获得各级政府科技奖励3项。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获得专利授权20件。另外,工程中心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南昌大学、江西农大、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中心与20余个省市的5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给企业带来经济增长超过1亿元,较好的实现了科技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南昌市天然色素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国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亿公司专业从事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植物提取物、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的现代化企业,是中国天然色素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中心提供天然色素产品的技术支持服务、相关国家标准的查询服务、标准化建立、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查询支持。建立了应用实验室,为使用天然色素产品的相关企业提供应用实验平台和服务。完成紫花苜宿提取叶绿素、甜叶菊提取甜菊糖小试和胭脂萝卜色素脱臭除味的中试。

平台现有研发和管理人员19人、其中本科以上人数16人,占全部人数的84.2%;硕士人数6人,引进优秀人才2人、培养学科带头人1人。中心与南昌大学食品工程中心、中德联合研究院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难度大的科研项目,重点是天然色素产品中有害成分的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天然色素产品基础性的研究。平台现拥有专利6项,研发出一个新产品---藻蓝色素蛋白。


12)南昌中科院移动医疗影像研究院

该研究院为江西中科九峰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内设研究机构,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研究院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要任务是开展产业发展及学科发展战略咨询;通过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共同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积极与灰鸟基金、哈佛医学院等全球医疗及科技领导者合作;协同院士及其团队联合开展高层次学术或技术交流活动,同近千家基层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九峰研发出国内首个基层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这是九峰研发的全球首条X光人工智能诊断流水线。

公司总人数88人,本科47人,博士5人,产品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比为85%,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技术管理层均为硕、博研究生。研究院依托公司团队多年的医疗产品的研发和管理经验,不断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AI算法,不断更新迭代,目前已上线的产品包括九峰远程智慧诊断平台检查申请工作站、九峰远程智慧诊断平台报告工作站、九峰远程智慧诊断平台viewer阅片工作站、AI产品系列等。获取或进行中的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企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草案1项。


13)洪城生物医学研究院

该平台由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筹划搭建,公司主要是研发“类器官”项目,“类器官”(又俗称迷你器官),是通过各种手术切除的癌症患者组织或者分离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而形成的3D细胞培养物,它包含了其原发肿瘤或者代表器官的关键特性。已成功培养出肠道、肝脏、胰腺、乳腺、肾脏、前列腺、肺、视杯以及大脑等类器官组织。类器官现已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疾病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以及精准医疗、新药筛选、药物毒理和药效试验等领域。

五元公司借鉴“华大国家级基因库”、“芯超生物样本库”的成功经验,“类器官”专家、中科院陈晔光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团队,按照全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课题负责人开展临床急需与新药研发和精准医疗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依托“类器官库”项目组建“洪城生物医学研究院”,通过“研究院”独特的开放型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使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科研人员达到500人以上,常驻高新区的顶尖科研人员达到50人以上,获得专利100件以上。预期由课题科研小组转化成的初创公司达到50家,新入驻企业100家以上,在各种板块市场上市的公司达到10家以上,研发类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00亿以上。


14)尚华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尚华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由南昌高新区政府出资建立,2016年12月在南昌高新区中兴软件园成立,由尚华医药科技(江西)有限公司南昌科创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和技术管理。尚华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选址在高新区中兴软件园九号楼一层,面积近4000平方米,拥有价值约3500万元的大型分析精密仪器,为南昌高新区及周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配备了各类现代化高尖精密分析仪器和完善的研究设施,以及综合的质量保证体系。

平台可以为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医药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从先导化合物开发到制剂前研究各阶段的分析测试服务和方法开发研究。同时,药物化学合成实验室可以提供创新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服务。

平台正在为江西省内,以及周边的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医药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精细化工和电子材料等企业提供从先导化合物开发到制剂前研究各阶段的分析测试服务和方法开发研究。


15)江西省临床检验仪器和体外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1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技术创新模式,在临床检验仪器和医学影像仪器二项重点领域,形成了全自动三分群血液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诊断试剂、医用磁共振设备等五大系列70余个产品的产品群。现有研发人数226人,总资产近1.9亿元,产值近3.2亿元,并在上海、武汉、南京设有研发、生产园区。

“全自动血细胞成套分析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发”荣获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和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平台获得了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等多项荣誉。

中心承担了多个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级项目,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863计划重大项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创新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电子信息产业振兴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


2、检测平台


1)南昌市临床医学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金域检验所有限公司搭建,江西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是江西省最早进入专业化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行业的企业之一,业务领域涉及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卫生检验、健康体检。现已发展为江西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服务网络最广、营业额增长速度最快、检测项目最齐全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为全省数百家家医疗机构、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公司开展了16项研发活动,获得了16项科研立项,获取专利17项,获得医学检验方面新技术等16项科技成果,均转化应用于医学检验检测服务中,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年均10项科技成果顺利完成转化。

中心主要建设内容为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测中心等,现已布置研发工具、检测仪器、试验设备、科研设备及办公设施等。技术中心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检测、分析、中试设备基本完善,技术中心现有员工52人,硕士学历8人,本科学历61人,外聘高级专家4人。


2)江西省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新纪元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搭建,主要建设内容为基因检测、分子诊断、健康体检、大数据挖掘等。中心投资总额约2.4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约1亿元,选址在中兴软件园,面积约5800平方米,主要建设展示区、基因检测运营、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二期(2019-2020年)拟投资1.4亿元,场地拟选址在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院内。主要建设肿瘤及个体化应用分中心、感染性疾病应用分中心(第一期建设的实验室作为遗传性疾病应用分中心)、大数据中心二期、研发中心、孵化器中心、体检中心等。


3南昌市细胞分子遗传代谢学临床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江西迪安华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搭建,江西迪安华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外包领域唯一的上市企业“迪安诊断”在南昌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自建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软、硬件投入上会始终贯彻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检验科技的先进成果,全力搭建一个优质的检验技术、病理诊断服务平台。研发配备全球顶尖医疗巨头罗氏最新推出的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系统,与世界500 强罗氏诊断达成战略合作,投入以罗氏诊断高端产品为主的先进诊断仪器设备。同时研究中心也会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遵循ISO17025/ISO15189 等国际准则建设。中心拥有科技人员37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

(二)光电通信产业平台

1、研发平台


1)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大学和南昌黄绿照明有限公司共同搭建,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 LED专用MOCVD 装备及LED外延片、芯片、器件及其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公司硅衬底绿光LED外延与芯片制造技术国际先进,硅衬底黄光LED外延与芯片制造技术国际领先,中心发明和完善了国际上半导体照明第三条技术路线——硅衬底GaN基LED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冲破了日、美等发达国家对LED核心技术的垄断,显著提升了我国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该技术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7项,其中国际专利47项,并荣获了2015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应用产品较传统光源节电40-90%,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6年工程中心研制成功已知国际上光效最高的黄光LED,为发展下一代LED照明核心技术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心还成功研制了硅基LED专用MOCVD设备和高光效绿光LED。

中心拥有较为齐全的科研设备,涵盖了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性能表征和装备制造等方面,公司已成功研制了生产37片/2吋和60片/2吋的MOCVD设备,打破国外垄断。中心现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13人具有博士学位,中心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7项。


2)硅衬底氮化物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建立,2015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具有国际特色的工程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LED系列技术,扩大硅基LED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面和辐射面,推向硅基LED应用的高端市场,带动全行业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促使我国LED技术和产业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闯出一条区别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具有鲜明国际特色的硅基LED技术和产业发展之路,形成我国自成体系的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

中心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创新团队,队伍涵盖了氮化镓外延生长、器件开发、分析测试、应用产品开发等领域。中心团队现有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7人,海外人才6人,硕士学位32人。团队成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万人计划”2人。中心具有较完备的LED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验证条件,涵盖了LED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产品应用、设备研制等方面。

中心依托晶能光电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国际上率先创造性发展出一条新的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硅衬底LED技术,已累计获得或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40多项,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研发的大功率硅衬底LED白光芯片封装后的发光效率达到170流明/瓦。

依托本中心实施的国家863课题“高频高功率电子器件用大尺寸Si 衬底GaN 基外延材料生长技术”顺利完成验收,在Si基功率型GaN基电子器件方面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多项指标超额完成,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本中心在Si衬底GaN器件方面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2项,占据了知识产权的主动权,做好了技术筹备。制作的HEMT外延片已经开始销售,若实现电子器件的大规模量产,基于GaN基电子器件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必带来我省甚至全球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成为经济的一大新增长点。


3)固态光源关键材料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省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建立,2011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晶和照明是国家大型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作为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的科技服务型产业集团。

作为业界首家倡导研究并坚持标准化模组技术路线的领军企业和先行者,晶和照明专注于模组化技术的研究,模组化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是业内首家将硅衬底技术和模组化设计相结合的企业。公司研发的产品已经通过CE、Rohs、CQC、UL等认证,并通过了国家电光源检测中心、国家交通安全设施检测中心的检测。中心面积1300余平米,各类检测仪器设备300 余套,中心的人均实验面积、实验室规格、实验设施等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2017年研发费用为730余万元。相关研发成果包括专利、论文等。LED路灯和LED隧道灯已经规模化生产并销售。中心机构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行机制,下设研发、工程、实验室等部门,2017年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实验室成果通过CNAS认证。

中心包括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工程师13人,初级技术人员23人。本科以上人员占比10%,其中硕士3人,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南昌大学博士1人,公司引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1名及国内汽车照明技术团队1个。中心申请各类专利共计近1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项,共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公司主导与参与制定各类标准15项,制定江西省地方标准8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2项,参与和审定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主导的行业标准5项。


4)江西省半导体照明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2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的仪器设备、中试生产线和技术力量,为省内相关企业、高校提供无偿的产品检测、试验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江西省半导体照明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江西省半导体照明封装发展需求为导向,密切结合半导体照明封装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开展半导体照明封装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同时,联创光电以江西省半导体照明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联合LED芯片、荧光粉、散热基板等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资源,建立了江西省联融新光源协同创新有限公司,组建了技术创新团队,突破技术创新壁垒,对LED器件封装进行协同创新,解决了无引线封装用LED芯片、散热基板、远程荧光体、高可靠性无引线封装、纳米涂覆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

中心的科研办公用房面积达1500平方米,其中研发用房面积达400平方米、检测用房面积300平方米、试验用房面积200平方米、中试用房面积600平方米;同时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试制、检测、试验用各类仪器设备共计220台套,设备原值达2257万元。拥有管芯粘片机、金线键合机、分光分色机、点胶机、程控干燥箱、三厢式冷热冲击试验箱、共晶回流炉、X射线扫描仪、推拉力计、静电测试仪、红外热成像仪等主要仪器设备。


中心现有职工52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助理工程师以上工程技术人员47人,占技术中心职工总数的90.4%以上。其中博士12人、硕士8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25人;研究开发人员38人、工程管理人员6人、技术工人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江西省政府津贴1人、南昌市政府津贴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


5)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师范大学建立,2002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已形成了“光电检测、计算光电与新能源材料物理、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量子调控与量子通信”等4个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与江西高科技企业建立了2个产学研创新团队——江西联创LED技术创新团队和江西特康生物医疗技术创新团队。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研究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关联,形成特色,加强转化;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全力为江西省的光电子与通信学科与产业提供智力源动力和保障。

实验室场地面积1600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000余万元。目前已拥有准分子激光器、脉冲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磁控溅射系统、光谱分析仪、OPO脉冲激光器、BD流式细胞仪、相干公司固体激光器、血糖检测仪、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蔡司倒置荧光显微镜、电子束蒸发镀膜、激光直写仪LED热阻分析仪、LED光强分析仪和服务器等大型实验设备;为开展涉及光电子与通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健全的测试条件。

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合计4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讲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1人,学缘结构合理。研究人员中拥有赣鄱英才555人才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3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2人。

实验室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项,其中39项为新增项目,省教育厅、科技厅在研项目4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10余篇,EI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得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6)江西省通信网络检测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新和技术有限公司建立,2010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根据国内外通信网络检测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在通信网络检测行业中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搭建共享开放的工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为加强省内通信网络检测的企事业单位间合作交流,促进本行业工程技术、先进装备与产品的开发生产,辐射带动全省通信网络检测行业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整体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以通信网络检测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当前PSTN、xDSL网络测试工作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通过研发、中试等途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围绕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化基地的目标,在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成果推广与技术综合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我省通信网络检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7)南昌市LED景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是由江西省中业景观工程安装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共建,2016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建设目标是打造省内一流的LED智能照明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团队和平台。本中心将研究与LED智能照明的核心技术包括:LED灯具光衰机理与光效测定;LED驱动、封装、散热、电源、二次配光设计技术;智能化LED景观控制设计技术;采用LED的道路照明和交通指挥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分析与设计。积极推进国内外LED设备测试方法、智能交通指挥与智能照明设计标准制定,为LED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推动LED中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及地方经济的提升。中心已研发出基于摄像机的互动彩屏控制系统;基于传感网络的互动小品景观控制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照明控制系统等。


8)南昌市热电半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纳米克热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2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公司是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纳米克热电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注册资金7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注资6650万元,厦门纳米克热电电子有限公司注资350万元。中心主任郑俊辉是新加坡籍华裔热电半导体技术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中心研究方向为热电半导体材料、热电半导体致冷及发电器件、热电半导体应用装置、热电半导体生产设备、测试装置、推进废热回收利用产业。目前已获授权5个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进行了热电半导体工业余热的回收发电的应用开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电半导体的从原料到应用产品的产业链结构;拥有国际上最大的一条“柔性热电半导体发电器件”的生产线,并且是国内唯一可以批量生产热电半导体发电器件的企业。

中心成立以来,分别与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产学研的研究,主攻方向为新热电材料碲化铅的研究,同时申报了6项的江西省重点新产品,产品均为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江铜产业链的延伸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9)江西省硅衬底半导体照明创新中心

该平台由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江西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创新中心。该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解决硅衬底LED中下游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开发硅衬底LED应用产品,打通硅衬底LED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规模生产的创新链条。硅衬底LED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的全球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大尺寸制作优势使其被业界誉为“LED的终极路线”。中心拟联合11家单位共建,一期投入3亿元,租用4000平方米厂房,购置小、大功率测试机、T3ster热阻测试仪、IS快速光谱仪、固晶机等设备;二期引入战略融资3亿元,购置50亩土地,建设20000平米研发大楼,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共同研发硅衬底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将成为南昌光谷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战略支持机构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基地,为南昌光谷建设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LED领域知名科研机构,成为全球LED应用的创新工厂与孵化器。


10)中大尺寸LED背光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联创致光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公司主要从事LED的背光源的研发、设计、制造,目前产品涉及手机、家电、车载、平板显示等多个电子领域,为国内专业的LED背光源企业。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配套完善的高精设备,采用韩国科学成熟的背光源生产工艺,目前已形成年产9000万套背光源的生产能力,并形成了自导光板、胶框、膜材到LED背光源的产业链,形成了较强的内部配套及快速反应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为LED背光源产品的光学设计、结构设计、边框加工、注塑成型等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力争形成一系列LED背光源领域的专利、论文、装置、技术和产品等科技成果,同时通过接受委托开发、技术咨询、学术研讨等方式实行开放服务。公司先后承担省重点新产品计划8项,省重点研发专项1项,南昌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1项、洪城特聘专家等项目课题等。公司为南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开发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0余项,申请相关专利19项,获得授权1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11南昌市通信指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是由北方联创通信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北方联创为依托,利用现有的通信指控系统产业研发基础,通过增加仪器设备、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通信指控系统基础技术及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基于软件无线电和4G/5G移动统型技术的通信信道与组网控制能力、基于区域服务云和移动终端软硬件技术的指控系统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共性服务,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承担省市级科技项目,提升通信指控系统产业科技水平,促进南昌市通信指控系统产业的发展,增强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对企业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

中心共有383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90%,本科以上学历占70%,硕士79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46%,直接从事科研技术开发人员和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等专职人员278人,其中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南昌市“双高”人才7人、南昌市“211”人才2人、享受南昌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中国兵器集团青年英才计划2人;专业技术带头人6人、专业技能带头人9人,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队伍。获得87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6项,外观设计1项,软件著作权55项。

公司共完成了28项产品研制和技术创新任务,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定型审查,都已投入批量生产,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10项获省级优秀新产品奖、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


2、检测平台


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实验室


该平台由中节能晶和照明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CNAS认定为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有效加强了公司在LED室内外照明应用产品的生产工艺、检验工艺、工程应用、失效分析等技术的研究,为产品研发及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建设内容涵盖了光电类试验设施、环境类模拟试验、光源及灯具性能测试、来料物理性能测试、安全类试验设施等LED灯具实验的全部方面,实验室面积1300余平米,各类检测仪器设备300 余台套,研发人员合计40人,申请各类专利共计近1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项,共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制定各类标准15项。晶和照明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南昌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共同承担建设国家863计划“大尺寸Si衬底GaN基LED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及封装应用技术”、国家863课题《新型低成本硅衬底LED光源模组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品质、全光谱无机半导体照明材料、器件、灯具产业化制造技术》等。


(三)新材料产业平台


1、研发平台


1)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建立,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技术、人才为纽带,以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为工作任务,坚持“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铜工业的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我国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事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研究及化学物理分析与检测。平台研究人员约占总人数80%,拥有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小型浮选机和金属板料成型试验机等研发设施和6000多平方米的试验楼,总投资5000余万元,中试和检测设备200余台(套)。当前在研项目10余项,实施经理制项目3项,已完成项目20余项,申报专利34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解决了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如攻克了高效回收铜阳极泥中碲的关键技术,开发了高品质银粉制备工艺,研制了大螺旋角内螺纹铜管等产品。

中心现有研究人员33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工61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01人,具有博士学位80人。中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38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45项,共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49项,获国际PCT专利2项、授权发明专利68项、实用新型专利239项;制定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32项。


2)江西省耐磨抗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恒大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4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恒大高新是目前国内综合性工业设备防磨抗蚀材料生产和技术工程服务的龙头企业,长期从事防磨抗蚀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工业系统设备的防磨、抗蚀、节能等技术服务,目前已经在国内拥有了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一批核心客户。

中心于2014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是以耐磨抗蚀材料的研发为主要目标,针对耐磨抗蚀材料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工艺并不断推出具有高效益的新产品,以解决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设备的磨损和腐蚀问题。同时聚集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拥有技术部、检测中心、表面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CMT冷焊中试车间、大型工业设备再制造中试车间、金属喷涂丝材中试车间等场所近10000平方米,并购置了万能材料实验机、耐磨试验议、盐雾实验机、喷砂机、超声波测厚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热膨胀系数测定仪、材料荷重软化温度测定仪、等离子切割机、活性燃烧高速燃气电弧喷涂设备、福尼斯CMT焊接执行机构装置、炉内现场焊接执行机构等仪器、设备,设备原值2000余万元。

中心自组建以来,每年都投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7%用于研发经费,其中2015年投入1139.8万元,占销售收入的8.90%,2016年投入889.9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7.73%,累计开展20多个项目的研究,获授权专利15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


3)江西省弹簧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14年10月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基于省委、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的目标,研究开发高质量弹簧钢的高效化生产技术,以满足我国汽车、舰艇等工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心将以弹簧钢生产技术与新材料研究开发为方向,通过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培育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力争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技术成果,使之成为江西省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广基地。

江西省弹簧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5人,外聘人员6人,团队中正高级8人,副高13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百千万人才人选3人,赣鄱人才555工程人选3人。


4)江西省无机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江西师范大学建立,2008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从事无机膜材料研制、膜过程及膜集成技术的开发、以及膜催化等研究工作。中心研究团队是以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陈祥树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膜材料制备与应用创新团队”。工程中心从成立之初的150平米固定研究办公场所发展到现在1500平米,从最初仅有2名固定人员发展到现在有固定研究人员12人,其中6人具有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留学背景。中心拥有较完善的研发条件,建立了分子模拟、膜制备、膜分离、膜反应器、膜催化及纳米材料等实验室,以及工业规格膜制造与膜分离示范生产基地。

中心先后承担或完成江西省首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863重大专向计划课题、江西省首个专项经费超500万元的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数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累计专项经费超过3000余万元,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用于普通有机物节能环保分离技术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并应用于相关企业生产中,得到用户的好评,用于耐酸有机物节能环保分离技术成果正在进行中试技术研究,用于气体分离的如天然气节能脱碳技术目前正在攻克中。近年来在国际杂志、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2项日本专利,申请并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0项,已获授权专利17项,为社会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


5)江西省高等学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江西师范大学建设,2012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一个集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与工业化应用开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心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建设注重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强化纳米纤维材料的特色与优势,以重点突破带动活跃发展全局,构建一平台一品多点的局面;同时,结合中心现有成熟的产品技术,依托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生产。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纳米科学与技术人才,增强江西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力量;研究和开发超强的、功能化的聚合物纳米纤维;开发大规模的聚合物纳米纤维生产技术,创建纳米纤维产业;开发纳米纤维在新能源、环境保护、过滤分离、复合材料及服饰领域的应用。

中心具备较完善的研发和产业化条件,初步建立了纳米纤维制备、分析、应用等实验室,以及纳米纤维产业化中试、工业化生产基地2000平方米,现有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500万元。自成立以来,工程中心科研项目经费达29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640余万元,省部级2300余万元。已实现了日产2000平米以上PI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生产线,研制了直径在100-300 nm、单丝拉伸强度在2-4 GPa、热分解温度大于500°C的电纺PI纳米纤维;制备了孔隙率在60-90%间可调、厚度在20-40 mm间可调、拉伸强度大于35 MPa、连续长度大于500米的适合于用作电池隔膜的PI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研制了世界上首条日产量达到2000平方米的电纺PI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线

中心有固定人员16名,其中正高级职称8名,副高职称5名,讲师3名,其中90%以上成员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所。中心申请技术发明专利累计48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8项。已发表SCI论文三百余篇,年均四十余篇。


6)江西省维纳材料与传感工程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师范大学建设,2014年12月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着重于微纳材料制备、微纳结构器件的设计和制备等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0名,实验室面积约960平方米,所购置各类科研设备原值约达1900万元,实验条件优越。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各项成果稳步增加,有些成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实验室主要建设任务是创新电化学材料、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等新型传感材料大规模研发的思路,重点围绕气体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器件的制备开展工作,在新型传感材料体系制备、气体传感器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实验室将凝聚本领域研究焦点,重点放在新型传感材料的研发,并深入研究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微纳器件的微机械加工技术,争取能在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实验室已发表SCI/EI论文68篇,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课题4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项。

实验室有研究人员20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4人具有在海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开展合作研究一年以上的经历,并且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已获得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项目1项,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入选1名,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江西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1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7)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该平台由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03年经江西省工信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方大特钢技术中心设有弹扁研究室、棒线研究室、质量技术部、综合管理室等4个部门,下设8个支撑机构的专业部门,共有160多人,其中拥有赣鄱555英才3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教授级高级职称10人、高工38人、工程师69人。

在开展产学研活动中,主动寻求与科研院校和企业的技术合作,积极建立渠道,搭建平台。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长期开展合作、咨询,解决了公司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遇到的技术难题。

通过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科技投入,公司技术中心每年都有20多项的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公司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有近四十项成果通过省级签定验收,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获专利授权169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弹簧扁钢和热轧带肋钢筋荣获国家产品“金杯奖”,“长力牌”弹簧扁钢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弹簧扁钢、汽车板簧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列第一位。


8)南昌市无纺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国桥实业有限公司建立,2013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国桥拥有四条国内外先进的PET纺粘长纤的热轧、针刺无纺布高科技生产线及多条特殊功能无纺布后加工生产线,年产PET纺粘长纤级无纺布近10000吨,年加工功能性无纺布3000吨,是集无纺布生产、研发、加工、销售及无纺布专业设备研发设计、加工制作为一体的实业公司。公司通过了IS09001:2016质量体系论证,是南昌市工程技术中心挂牌单位。

公司投入数百万元用于购置实验检测仪器、试验设备、科研设备及办公设施等,而且逐年增加资金投。实验检测仪器、试验设备、科研设备及办公设施投入620余万元。中心有员工32人,外聘高级专家2人,外聘从事研发工作外部专家3人。中心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检测、分析、中试设备基本完善。中心与江西、广东、江苏、天津、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响应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开发了PLA聚乳酸针刺无纺布的工艺技术研究、新一代环保乳胶RJ-10的技术研究、软基滤膜、TFR特复熔高效滤材、双组份无纺布工艺技术的研究等产品及技术研究项目。


9)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泓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金属幕墙研发与制造的骨干企业,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助推了整个中国幕墙复合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公司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研制出预滚涂高强金属铝幕墙、防火PE芯材、防火铝塑复合材料等国际、国家专利新产品,多个品牌,远销百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主导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及多项国际认证。

公司从2012年就开始组织成立了研发中心,在继承了集团公司设备、技术、品牌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于2016年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地面积350平米。中心现配备标准化实验室,具有物理、机械、老化、热学、耐液体、燃烧及适用性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公司始终重视并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新品研发。创业伊始,科技人员就在消化具有国际进行水平的技术基础上,对原引进的设备与工艺进行了改造和调整,使单线设备生产率至少提升了30%,位列全国同行之首。中心现在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已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10)南昌市稀土储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江钨浩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5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江钨浩运成立于2008年7月,占地面积100亩,注册资本1.3亿元,是集生产、销售和研发镍氢电池用储氢合金粉及钕铁硼磁性材料等高性能稀土产品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已形成2000吨年生产规模。自进入生产经营以来,公司产销量连年翻番,2016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已成为新加坡上市公司香港GP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深圳豪鹏和科力远、广州鹏辉等知名企业的重要供应商。

建设一条在工艺流程及工艺控制上与公司批量生产线基本一致的储氢合金粉研发生产线。配备涵盖整个工艺流程的一整套设备,包括5kg真空熔炼炉、30kg真空退火炉、球磨机、筛分机、混料机,并配备相应的冷却循环水系统及压缩空气和保护气系统。建设一条镍氢电池研发生产线,与储氢合金粉研发生产线相配套,完善储氢合金从设计到制成电池的整个流程,缩短储氢合金研制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平台以市场对高性能稀土储氢合金的需求为导向,针对国内镍氢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用储氢合金等高端产品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现状,利用资源、资金、品牌、技术、科研及优秀管理团队的优势,紧盯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高点,开发新产品,绕开国外技术的保护点,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同时针对国内稀土储氢材料研制周期长的弊端,建立镍氢电池研发生产线,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提高公司稀土储氢材料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我省稀土储氢材料产业化发展。

中心拥有27件实用新型专利以及14件发明专利,6款储氢合金粉新产品获得省工信委新产品认定,13款新产品获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的认定。获得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共获得政府资金共计156万元。


11)江西省钴镍铜精细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核工业兴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5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相关产品的技术、质量、产量、知名度,公司产品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心主要任务是钴镍精细产品检测体系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在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仪(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红外碳硫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原子荧光仪等检验仪器,建立一整套精确、简便、可靠的钴镍精细产品检测体系。中心拥有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主导国家标准4个,主导行业标准6个,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个。技术人才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


12)材料表面高能改性技术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搭建,主要建设内容为实验室利用脉冲爆炸等离子强化材料改性技术,来改变材料或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或组织结构用以强化零件或材料表面的技术。该项技术可以解决国内外现有的表面强化技术所无法解决的材料表面强化涂层与基材结合力弱关键技术难题。提高零件或材料性能,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等各种新的特性,实现金属材料后续加工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项目内容属于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制造业”优先主题范畴,符合国内先进制造加工技术发展的需求,对推进先进制造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13)南昌市沥青路面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南方高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为合作共建,重点围绕我国公路建设和维护中的“节能、减排、环保、再生”材料及工艺的研制与开发,注重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努力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回收应用技术水平,解决道路维修和改造过程当中道路建筑材料再生、回收应用和环保难题,为江西省推进节能减排进程服务,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注入科技创新活力。

本中心建成后,将拥有道路建筑材料再生技术研究标准化实验室400平米,购置全自动离心沥青抽提仪、旋转式沥青回收仪、乳化沥青电荷试验仪、DF型沥青混合料稳定度测定仪、沥青混合料恒温式车辙试验机、沥青混合料轮碾成型机、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仪等道路建筑材料再生技术研究仪器设备11台(套),成立了由研发部经理带头的道路建筑材料再生技术研究专业团队,为本行业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施展应有的作用。

(四)智能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平台


1、 研发平台


1)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于2000年经江西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心致力于军工装备、智慧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军工装备业务围绕通信指挥系统、光电探测产品、导航产品的研制与服务,重点开展军工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慧能源业务围绕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化、智能应急电源的产品研制与服务,重点开展能源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公司现有研发设备原值达到6730万元,以保证技术中心硬件设施在行业中的先进地位。目前,技术中心拥有科技人员834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756人,占总人数的90%以上,高级专家中含有专家称号人员15人。


2)洪都智能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搭建,中心主要从事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自动化系统与生产线开发、制造及工程安装,开展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应用与运营等智能服务,同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双创平台。中心有人员56人,其中研发序列39人,占比为70%;专业技术序列2人,占比为4%;综合管理序列7人,占比为12%;其中硕士及以上为27人,占比为56%,本科为20人占比为42%。

中心主要建设任务是主攻智能制造,实现由单机站位向生产线、智能车间集成转换,发挥主机复杂集成基因,产业空间更大;逐渐由单一服务航空行业转向叠加服务地方;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完成产品化,进入商业推广阶段;同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核心产品——哨兵系统,继续发挥主机复杂集成的基因,向有核心技术的智慧城市业务集成商发展。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在高新区管委会及省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建设江西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带动地方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洪都公司牵头的江西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已在运行,正融合产学研用各方需求和资源,积极推动江西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做大做强。


3)南昌微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是由天津(诺思)微系统有限公司搭建的MEMS “产学研”合作平台,研究院聚焦于微技术及相关领域,致力于先进微纳信息器件和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高端微纳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等方面,形成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聚集、产业发展聚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研究院将重点建设两大微技术研发平台:微纳机电系统研发平台和高端微纳科学仪器研发平台。微纳机电系统研发平台注重MEMS/NEMS设计、加工、封装、测试、应用等全过程研发能力的建设,致力于研发应用在移动终端、物联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生命生物等领域的MEMS传感器和纳米传感器、微执行器、微通讯器等核心元件及系统;高端微纳科学仪器研发平台注重光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软件等方面综合研发能力的建设,致力于研发半导体制造、生物制造等微纳制造和敏感材料等领域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精密仪器核心部件与仪器系统。

参照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平台,打通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复合交叉培养环节,实现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充分融合,培养具有领导力、创新力、实践力、国际视野的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同时不断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


4)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泓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筹建,泓碧科技是基于物联网的水环境状态与水质监测方案设计,产品研发、销售、系统集成和云计算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江西泓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研发机构,通过联合香港中文大学何浩培院士团队在光电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图像识别技术等领域展开研究,为泓碧环境科技在环境物联网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心有院士1人,博士3人。中心已成功申报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项。中心的软件和硬件研发团队成员均来自环境监测、新型环境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行业,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同时还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紧密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水环境智能传感器的设计、研发及市场推广经验。


5)江西省金属3D打印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瑞曼增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该平台是江西瑞曼增材实施创新的研发中心、组织核心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中心,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经费均列入江西瑞曼增材科技有限公司年度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分析相关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为公司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产品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持。选项上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工程研究中心产品研发部技术人员提出开发计划,经过公司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认真研讨、论证后进行实施。做到了机制健全、运作合理、科学规范。


6江西省起重搬运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日月明实业有限公司建立,2001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针对我国起重搬运设备和物流搬运设备的需求为研究开发对象,全面提升了我国在起重物流搬运领域的技术水平,使可研和市场接轨,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物流搬运设备,并形成产业化,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近年来,针对高速铁路项目的快速发展,中心通过市场调研,经过与铁道部及相关科研院所的谈论、论证,中心研发了高速铁路相关施工机械产品,为高速铁路施工运输机械走向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心现有人员72人,其中科技管理人员7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4人,生产和经营人员41人;其中硕士5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7人。中心现有2000平方米的测控产品专业化生产、装配、调试和检验基地,拥有符合部颁标准,专门用于轨道测量产品检定的测试中心(可进行高低温、振动、静电等多项测试),建设了符合标准的350米长的试验线路,并拥有独立的研发技术中心、满足轨道检测产品测量精度要求的生产制造线、能实现量值传递的计量测试线及综合环境试验线。


7江西省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14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建设任务是强攻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聚焦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产品集成和市场营销,培育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中心研制了智能轮椅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深入研发了通用机器人的核心—智能移动控制器。研发的智能轮椅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展会,已销售给三三四医院,并出口10台到澳大利亚海外客户,获得良好反响。研发的无人割草车正联合调试,准备投入公司试飞站机场割草试用;智能移动控制器也准备作为教育套件,投入大中专院校。该项目投资总额:科技厅拨款 100 万,地方或部门配套 30 万,依托单位自筹 700万,合计 830 万。


8)江西省触摸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建立,2014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从事触摸屏相关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中试和工业化试验、生产工艺技术探索、标准化建设、质量检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旨在提升我省触摸屏产品研发水平和产业规模。

中心从2014年设立以来,已完成了2000 ㎡的净化装修(洁净度1千级,局部1百级),配备了研发、中试、实验设备72套,2016年研发新产品327项(其中被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9项),申请专利27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科技成果19项。新产品销售收入超15亿元、利润总额超2亿元、税金9000余万元。


9江西省智能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01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下设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智能电源、特种空调等专业研究所,并建设有智能电站、特种空调、配电设备等产品技术试验站、测试中心,仪器设备装备基本齐全,运行状况良好。中心拥有人员131人,其中固定人员120人,外聘流动专家13人;拥有高中级职称98人,博士5人,硕士34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科院等高校和研究院所有广泛联系,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中心致力于军工装备、智能电力领域技术的产业化研究,方向分为:军工装备围绕军用移动电站、特种空调的研制与服务,重点开展军工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电力围绕智能应急电源、智能配用电设备的产品研制与服务,重点开展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江西省高效发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利用依托单位资源、人才和设施条件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组建单位拥有国内一流的自动化发电机试验检测中心,中心配置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人,硕士研究生5人,本科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90%以上,由不同层次的项目经理、研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组成,均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研发经验,为我公司相关项目的成功开发、相关产品的成功研制做了突出贡献,保证了公司产品强劲的市场适应和市场发展能力。拥有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


11)江西省雷达智能感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副校长邓晓华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为中心主任,中心以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开展产品研制、实验和测试验证工作,并联合南昌大学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工作,共同开展生产和军民应用新领域开拓工作,并探索适合江西省雷达与智能感知技术行业特点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化推进平台。

中心人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21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42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人。中心的建设期为3年,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购买的相关研发设备数量46套,原值2480余万元。2017年研发投入近千万。中心完成专利受理 3件,其中受理发明专利1件。


12)江西大族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

江西大族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技术中心于2011年获批建立,中心下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室。其中研发中心包括新产品研发部、干式变压器设计部、油浸式变压器设计部、成套装置设计部、工艺装配部、工艺设计部、科技技术情报室。检测中心下设质控部、试验站、计量室。是公司设立的高层次和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是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公司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它的中心任务是为本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为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水平上台阶提供技术和技术储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整体综合效益。


2检测平台


江西省环境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依托江西怡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和南昌航空大学于2017年联合组建,主要针对我国环境监测设备技术档次低,产品质量不高,性能不稳定,一次性差,研究开发能力较低等问题,以及目前国内环境信息发布系统自动化程度较低,直观性不够,时效性差等问题,建设完成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研发中心,重金属监测仪器研发中心、气体在线检测仪器研发中心和互联网+智慧环保信息平台研发中心,主要在开展水质、气体、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器以及互联网+智慧环保信息平台的新产品开发或升级。新产品包括氨氮快速检测仪、三参数水质分析仪、高氯废水COD自动检测仪、各类重金属检测仪、多参数重金属检测仪、PM2.5在线监测仪等环境监测设备和互联网+智慧环保信息平台。怡杉环保科技园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已经完成建筑结构封顶,目前正在进行管网铺设、专业输变电引入、电梯安装、室内装修、大型检测仪器采购、监控中心建设设计等工作。预计2018年9月能正式投入使用。

(五)航空航天产业平台


1、研发平台


1)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02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航空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51年,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0000余人。公司集科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是全行业内唯一的“厂所合一”、“机弹一体”大型军工企业集团,是中国教练机、通用飞机的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产品外贸主要出口基地,中心历来重视科研技术的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拥有包括飞机设计研究所、导弹研究所、科技信息翻译中心等科研机构在内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有强度、燃油、液压、电气、航电综合、火控、飞控、仿真等一批高水平的试验室。

中心拥有职工人数1891人,拥有博士学位人数1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9人,江西省特贴专家4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8人、特技技能专家22人、一级技术专家16人;第三届江西省首席技师8人。


2) 江西省飞行训练创新与人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15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贯彻落实中航工业战略,践行洪都公司引领飞训,军民共进的发展方向而着力打造的综合性训练效能研究中心。中心项目建设总投入共计850万元。

在人才方面,中心拥有博士研究生占5%,硕士占40%,本科占55%,职称方面,研高工占40%,高工占40%,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占20%,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老中青三结合,拥有各专业配套齐全的科研人员队伍,在飞行训练创新和人效工程技术研究专业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能力。有训效中心研究场所1905 平方米,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场馆建设工作。公司已为中心已购置各类研究设备设施用于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研究。


3)江西省航空制造数字化仿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12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是航空工业内唯一覆盖数控机加、钣金、装配、铸造、复材等专业的制造仿真技术集成研究应用平台。构建的工程中心覆盖航空制造主要专业,包括飞机装配与协调、数控机加、钣金成形(含橡皮囊液压成形、蒙皮拉形、型材拉弯、热成形、弯管成形)、铸造成型、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油箱清洗等专业的仿真应用,并构建仿真所需的基础材料数据库、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数字样机的沉浸式工艺仿真方法研究。航空制造数字化仿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面积共计2600平米,现已投资4080万元,后期仍需增加工程中心建设费3767万元。工程中心共计112人,其中仿真工程技术人员95人,管理人员17人。


4)南昌市航空结构强度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12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器结构强度试验,各项研究内容均按步骤、有序进行,各项工作进展正常。实验室现有人员76人,其中研发人员72人,占95%,管理人员4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比例为62%,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21人,占总28%。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公司人力及物力向试验室做了很大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得到了国家项目资金资助。


5)工业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华梦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华梦达一直致力于工业无人直升机技术研究,目前已全自主研发出国际先进的长航时、大载重工业级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和飞行平台,在无人机领域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待授权发明6项,工业级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目前已生产和测试了多架起飞重量110公斤、有效载荷35公斤的单旋翼样机,同时正在研发起飞重量200公斤、有效载荷75公斤的无人直升机。无人机行业正处于一个初创阶段,目前全球军用和工业应用级的无人机市场需求产能至少达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国内市场按GDP占世界比重12%计算,将超1200亿美元。随着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应用级无人机需求量巨大,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巨大。中心成立两年以来以共投入研发费用1500多万元,专利技术无形资产评估达3.2亿元。


6)北航江西通航研究院

该研究院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江西省政府合作项目,由江西北航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有限公司于2014年组建。该院主要任务是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项目成果在南昌本地产业化,并引进科技项目落户南昌高新区。研究院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发力量和团队,主要对10kN推力11D涡扇发动机结构改型设计及试验项目计划,甩油雾化试验台隶属于11D发动机改型研制项目,用于发动机燃烧室内甩油盘的雾化性能测试和雾化特性分析。试验台主要由高速电机、通风系统、供水系统、测控系统等组成,并获得江西省、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引进了“江西海空行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直升机项目”、“南昌中航天信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植保无人机项目”、“中发天信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项目”,促进项目在南昌发展。


7)天地一体化重点实验室

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实验室由南昌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〇三所共同建立,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落户江西的首个重点科研机构。其主要目的是结合双方优势,共同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开展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在江西的应用研究,推动空间技术应用产业在江西的发展。实验室选址在南昌高新区中兴软件园园区内,占地约1000平方米。验室初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信息融合、环境生态建模与大数据分析、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增强、空间信息高精度处理等。

实验室主要建设内容为空间信息融合、环境生态建模与大数据分析应用于鄱阳湖水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技术;高动态极弱信号接收与处理、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增强应用于航空微小有害目标监测技术;空间信息高精度处理、地理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城市中的技术研究。促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航天背景资源优势、创新平台优势和南昌大学的关键技术攻关优势、已有产品平台优势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实验室设在江西航天鄱湖云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后将在江西省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技术攻关及产业推广,初步完成省内2-3个重点行业的应用模型建模。


2、检测平台


质量安全部计量中心

计量中心由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0年搭建,主要负责公司通用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和校准、加热设备的首次检测及大修后的检测、公司内部计量仲裁、公司内部计量监督和计量技术管理工作等。

截至目前,计量中心已经建立了几何量、热学力学、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化学等七大类49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其中国防(区域最高)二级计量标准20项,国防军工企业三级计量标准29项。2003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首次现场审核,获得国际校准实验室及国防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被列入《国际实验室认可名录》。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平台


1、研发平台


1)核辐射探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中广核贝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3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总场地面积为15000平米。自建设以来购置的主要设备共有20余台套,购置原值1000多万元。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不断递增,2017年度研发投入2800万元。

中心研究成果已涵盖了6大系列30余个型号的系列化的核辐射探测仪器与装置,产品种类包括x/γ个人辐射剂量报警仪、辐射剂量率仪、γ能谱仪、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中小型X光安检机,集装箱车辆扫描成像系统、食品和水放射性检测仪、测氡仪、HD系列氡室、便携式RaA测氡仪、多功能自控氡室、离子喷涂式测氡仪、伽玛能谱仪、X荧光分析仪、家用甲醛监测仪等产品。

中心人员6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37人,中级职称13人。梯队中1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具有硕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员4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4人。同时,中心形成完备的培训体系,2015年培养了5-6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开展培养该技术领域人员100余人,为本行业向社会输出了大量的高精坚专业技术人才。


2)江西省电子政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09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致力于针对电子政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展开研究与实施,主要研究开发方向包括电子政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政府办公及业务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感知航道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对江河航道以及航行的船舶实现全区域、全过程、全方位且及时、动态、准确的监测、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移动互联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移动终端+PC一体化的移动互联解决方案

中心内部建立了一个高速(1000M)的局域网络,服务于江西省电子政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和日常办公。网络采用分层次的星型拓扑结构,服务器和工作站均通过1000M快速以太网高速联入公司内部局域网,整个内部网以华为S6506为核心,以光纤连接办公大楼.综合楼和仓储楼,并组成环路结构形成物理线路的冗余。公司内通过VLAN及三层交换技术实现各部门之间相当独立和相互间的访问策略控制。公司网络通过50M专线接入Internet,在内部网络与Internet入口间设置了防火墙,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


3)江西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大学、中兴长天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和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联合共建,2009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使工作人员能很快的淘汰落后的知识,学习工作需要的新知识,形成满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中心整合内外资源,形成开放平台,吸引了校内外的优秀资源,形成了核心技术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开放性工作机制。中心建设成嵌入式实验室1个,嵌入式设备硬件生产基地(实验室)1个,位于中兴南昌软件产业园,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位于南昌大学信工楼。


4)江西省云呼叫通讯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尚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尚通是国内领先的融合通信业务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呼叫中心、企业短信息服务以及智能流量业务等多项融合通信业务。核心技术人员均来自华为、新浪、IBM等国内知名IT企业,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公司总人数超过90%。目前已累计完成21项软件产品、35项平台增值功能的软件开发,所有软件均自主开发,其中1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中心致力研发使用跨网络交互技术,双音频软解码优化技术,使用公共信道7号信令虚拟智能呼叫技术的研究,并计划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产品功能实现中。计划初期完成中小企业呼叫中心外呼系统、中小企业托管型云呼叫中心、中小企业在线客服服务系统的研究,后期还将会针对呼叫中心外呼通讯所引进的新的技术进行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以保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会广泛应用于证券、保险、运营商增值、电子商务、股票、金融、银行、医疗等行业。

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及产学研合作研发,成功转化14个研究成果。


5)江西省分布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师范大学建立,2004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设有由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中心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遵循“开放、联合、流动、共享”的工作方针,制定了中心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中心注重科研管理和数据共享数字平台建设,建有专门运行网站。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120余台,设备总价值260余万元,各类相关文献、技术资料(包括电子书)价值330余万元。中心每年固定对硬件设备和运行经费投入10万元。

中心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先后举办并参加了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和国内学术会议13次,2017年6月中心组织参与了“高精度室内定位与智能位置服务”瑶湖讲坛,增长了中心的老师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见识和视野。

中心拥有人员2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赣鄱“555”领军人才2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教授6人、博士9人。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受托课题1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70余万元。在研项目3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篇;申请专利25项。


6)江西省高性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

该平台由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共建, 2003年经中国科技部和江西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依托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平台,着重进行高性能软件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将实验室的研究重心定位于网络化支撑软件相关理论、方法、开发平台和实际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化支撑软件的理论研究、模型驱动的支撑软件开发方法、新型面向服务建模语言机制和新型并发分布式建模语言机制等。

实验室主任薛锦云教授领导的软件形式化和自动化学术团队自1989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军用共性软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十多项国家级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连续资助下,研究成功“新型高可靠软件开发方法及其支撑平台”。PAR方法和PAR平台是一个综合性软件开发环境,包含循环不变式的新定义和新的开发策略,统一的算法程序设计方法,新的算法表示方法,自定义算法设计语言和抽象程序设计语言等关键技术。它集成涵盖了泛型、生成式、模型驱动和构件组装等新型软件开发技术。

实验室拥有人员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2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 博士生导师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实验室已取得PAR平台C++程序生成系统,PAR平台VB.net程序生成系统,PAR平台Java程序生成系统,PAR平台Apla程序生成系统的软件著作权。PAR方法与PAR平台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 项省部级科技奖。


7)南昌市指纹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在电容式指纹识别、超声波式指纹识别、光学式指纹识别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申请国内专利836件,其中发明专利456件、实用新型专利366件、外观设计14件;拥有授权专利289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261件、外观设计3件;申请海外专利2件。投资1460余万元,用于购置关键设备12台。南昌市指纹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通合作建设超声波指纹识别研发中心,将工程中心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办公面积5000平米,新增关键设备8套,新增研发技术人员5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不低于60%,并争取在一年内实现与高通合作的超声波指纹识别项目量产,第一年达成100KK产能,第二年达成200KK的产能,届时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成为江西省发展研究新型指纹识别技术的一个公共的研发平台。


8)南昌市电力建设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博微新技术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建设任务是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设计、电力造价管理等业务实现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电力工程业务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实现对项目监控,确保电力工程设计、造价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通过建设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电力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以使电力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各项工作全面服务于电力行业各单元业务发展需要,为电力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通过建设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控业务,能够实现对电力建设项目进度的实时管控,从而有效控制电力工程的投资成本,大幅度提升工程的投资收益。

中心有研发人员198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其中本科以上人员数192,占研发中心人数的96.97%,硕士43人,博士2人,其中直接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为170人,占研发中心人数的85.8%,共取得授权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9)南昌市智能声学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专业研发、制造、销售各类电声器件。主要产品有耳机传声器组、微型送/受话器和扬声器,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摩托罗拉、VIVO、金立、联想、酷派、TCL、中兴、比亚迪、伟创力、富士康、海信等国内外知名通信企业,在客户和业界享有良好声誉,公司还完成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项目69项,获得国家专利证书54项,电声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中心以声学产品应用为平台,涵盖噪声处理、音频信号处理、防护、蓝牙音频传输模式、VR等多个技术领域。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场地4000平方米,购置先进的产品研发、试验测试、中试等仪器设备39台,中心配套建立声学应用研究与工艺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声器件、噪声处理和防护产品的设计、工艺和应用体系,建立测试和可靠性试验中心和产品中试生产线。


10)南昌市大数据与计算智能重点实验室

该平台由南昌工程学院建立,2017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以水利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开展大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计算智能与高性能计算、水利大数据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大数据的处理、计算及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占地面积达2400平米。按照建设总体规划,推进科研实验室建设工作,投入300万元用于建设高光谱与视觉检测实验室、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实验室,不断完善硬件条件,为拓宽研究领域和开展高水平研究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实验室有研究人员43人,其中教授15 人,副教授16 人,博士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赣鄱英才555 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人选1人,省青年科学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1人。形成了一支具有通信、电子、计算机、遥感等交叉学科背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强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8项;实验室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11篇、EI检索论文18篇、CSCD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4篇;申报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0项。


11)南昌市智元大数据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省智元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组建,2015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智元科技有限公司是以许化民博士为首的高技术创业团队领导下,从事面向行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通讯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公司拥有一批相关学科的博士和专业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软硬件研、制工作经验。同时,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产学研合作关系。

中心拥有用房面积228平方米,为中心的科研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了场地保障。仪器设备采购齐全,包括服务器3台,开发用PC机10台,笔记本电脑30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1台,以及传真机、投影仪、扫描仪等设备,共计投入人民币28万元,已初步具备中试生产能力。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利用江西省智元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项目资源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教学资源,互利合作,共同培养具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同时面向社会和各大院校不断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


12)南昌市智能称重数据采集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众加利高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016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加利拥有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公司的技术与产品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其中有色金属圆盘定量浇铸系统、三维人体数据激光采集系统、大型衡器称重秤台、弯板轴重秤等项技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嵌入轮轴称重检测、动静态一体式汽车衡等荣获发明专利等。

中心有35人,本科学历人员12人占比24%,硕士学历人员3人占比9%,每年持续引进计量、仪表等领域的高端研究开发人才。中心拥有专利7项、软著42项,同时申报了多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中心实施的“公路计重收费设备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政府的扶持;ScaleMIS称重管理软件、动态轨道衡管理系统、防作弊称重管理、公路治理超限超载软件等软件产品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称重软件、汽车衡、平台秤获得江西省颁发的自主创新产品证书。高原炊事车电控系统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新产品。


13)南昌市公共安全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优码创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建立,2015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建设任务为研发可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的射频识别技术,攻克射频识别的碰撞防冲突问题、射频天线研究、工作频率的选择、安全与隐私问题等相关难题。

通过该技术的研发,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研发传感器技术,扩大检测范围,使检测范围集成化,多功能化;传感技术、智者为尊—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于两方面发展和突破原始传感器技术:一是感知信息方面,二是传感器自身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研发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组网技术、网关技术等。抓住物联网实现的关键——M2M技术,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物联网前端的信息通信有了技术上的可靠保证;搭建云计算平台,将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相融合,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中心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江西省自主创新产品5项,江西省重点新产品7项,江西省优秀科技新产品5项,江西省优秀新产品6项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3项。中心拥有软件著作权28项,申请专利15项,完成军 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


14)南昌市营养配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易尚科技有限公司与南昌师范学院于合作共建,2015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形成了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电子商务、O2O体验店、冷链物流等五大版的产业链闭环,并开始了营养配菜网络销售。公司主要经营水果蔬菜、畜产水产、米面油茶、江西特产等500多种单品、1200多种配菜,覆盖到了整个南昌城区,拥有5.8万注册用户、8000会员100多家企业用户。公司获得省工信委信息化校企合作示范企业、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等荣誉和《营养配菜自动推送系统》等7个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申报的“营养配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生鲜智能化方面属全国首创,技术研究全部属自主创新。


2、检测平台


软件测试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金庐软件园软件评测培训有限公司建立,2004年经国家CNAS认定为国家级检测中心,是南昌高新区管委会全额投资的国有企业。公司致力搭建公益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是为高新区的软件企业以及全省的软件企业提供软件测试服务、软件开发技术改进、工艺标准、质量控制、人才培训等技术咨询和服务,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第三方公益性软件评测机构。

平台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及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3年,中心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公司目前已拥有共达320余平米的公共服务场地,可以快捷准确的响应企业的各项服务需求。同时公司建设了独立专业机房,采购了一批技术领先的硬件新设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中心根据平台建设发展需要及时扩大公司规模,壮大服务团队,引进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软件保障。中心不断扩大工程师队伍,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力量和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通过引进先进的测试工具软件,强化测试配套条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制度,可进行常规确认、鉴定、验收、性能等测试服务,填补了省内该项服务的多个空白。目前在业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中国软件评测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电子产品质量协会软件质量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制定的软件评测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共九项。


(七)其他产业平台


1、 研发平台


1)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研发试验平台

该平台由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南昌高新区管委会携手共建,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科技创新平台、战略决策支持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基地。主要业务涉及核能、火电、太阳能及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先导技术、交叉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战略与技术经济研究,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在光伏电池研发领域,该院引进海外高水平技术开发团队,重点进行高效低电阻金属栅线晶体硅异质结(简称“C-HJT)光伏电池的技术研发。C-HJT光伏电池技术相比其他光伏电池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发电量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好、发电增益高等优势。


2)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双胞胎集团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于2007年, 2016年经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心拥有完善的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基础设施和设备,现有实验室面积3000㎡,实验室拥有现代化检测、监控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技术中心已经成功组建1个国家级实验室(CNAS认可实验室)、7个省级科研平台(江西省猪饲料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饲料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西省猪饲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猪用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

集团拥有设施完善的动物养殖试验基地7个,分别设置在江西省上高、安远、东乡等,同时在欧洲建设有双胞胎集团欧洲研发基地。 欧洲无抗饲料研究走在最前沿,率先实现了无抗,无抗是未来趋势,为了做好技术储备、提供安全饲料产品,集团与荷兰SFR建立欧洲研发基地,基地拥有研发人员12人,主要开展无抗饲料研究,已经投入研发经费8000万元。所有基地都建有完善的设施设备,可供开展各项实验研究、产品开发、中试孵化、示范。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原值总价值1.2亿元,其中包括近红外仪、Waters高效液相色谱、岛津高效液相色谱、Agilent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全自动能量测定仪等多种大型分析检测仪器及先进的工艺设备。2013年4月,技术中心下属实验室通过了CNAS国家重点实验室认可,具备了第三方检测资质。


3)江西省猪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2007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现有场地面积6550平方米,自建设以来累计购买仪器设备逾180台,仪器设备原值8400余万元,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2.5亿元,其中上一年度研发投入达3800余万元。

工程中心自组建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3个产品先后获得江西省重点新产品认定,申请发明专利3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现有小试、中试生产线(基地)5个。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15项,其中自选课题105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依托单位猪饲料销量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饲料销量全球第八,亚洲第三。中心也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荷兰SFR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猪营养专家和养猪专家来中心进行技术交流,同时也会定期组织中心骨干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江西省生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建立,2014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通过公司旗下4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2个标准公猪站、10个种猪扩繁场等实验基地开展种猪分子育种研究,使种猪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中心目前拥有育种专业博士6人,硕士38人,是一支年轻、研发能力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中心配备先进的实验研究仪器,包括ACEMA-64自动计量的种猪性能测定系统、活体B超图像扫描仪、肉质分析仪,PCR扩增仪、凝胶成像系统及GBS育种软件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一下几大功能研究室,包括育种研究实验室:改进繁育体系、培育配套系、研究完善人工受精技术、分子育种研究;性能评价实验室:建立遗传评估体系、建立肉质评定系统、检测种猪遗传与生产性能;原种场:做好品种规划和育种方案,根据方案进行纯种选育,以期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公猪站:建立优秀公猪基因库和精子库,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加速种群的遗传进展;扩繁场:扩繁纯种母猪和生产杂种公母猪。


5江西省民爆器材与爆破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江西国泰民爆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立,2016年经江西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对集团所属民爆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储、运输、爆破作业等环节进行全周期的信息管理,涵盖视频监控及智能化分析、信息技术、ERP、协同办公、动态跟踪、信息采集、智能化控制等多个技术领域。2017年列入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专项(赣工信投资字[2017]416号)。目前中心在研的项目有高强度导爆管、低能导爆索、高性能导爆索、中低温敏化乳化炸药等37项。其中高强度导爆管、低能导爆索、高性能导爆索、中低温敏化乳化炸药、GT-2/电子雷管等5个项目通过工信委新产品鉴定。

2017年,中心申请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45件;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4件;软件著作权授权8件;已发表论文42篇。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项;第二届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优胜奖各1项。成果登记3项。


6)江西省本草烟用减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在原南昌卷烟总厂技术中心基础上建立,2011年经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承担产品开发与维护、本草减害研究、工艺研究、原材料研究、质量检测等工作。中心集中了公司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和专业人才,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29人。中心拥有实验研究场所及办公场所6600余平方米,共有30余间现代化专业实验室,包括了产品研发、烟气分析、气相分析、液相分析、常规化学、质量检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本草添加剂精提研究中心和车间。中心拥有大量先进的技术分析设备,研发仪器和工艺设备原值达6500万元,先后配置了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等高级精密分析仪器和各种烟用检测仪器,能够满足产品、化学、原料、材料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分析检测需要。

已获国家、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技奖14项,目前在研项目70项,其中省部级、市厅级55项。企业有效专利数为110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承担或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17项。


7南昌市建筑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平台由南昌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建立,2016年经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建筑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才以及装备优势组建成立的研究机构,中心设有工程及建设材料检测部、建筑节能及环境检测部、结构工程检测部、路桥工程检测部、地基基础工程检测部五个专业检测部,基础设施齐全。现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人员49人,技术检测人员33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6名,所有检测人员均经考核取得检测合格证。除完成日常检测工作,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管理工作外,积极主动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其他科研活动,并与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中心2017年新研发的6个项目,发表论文1篇,开发软件1个。